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用爱与智慧点亮特殊孩子的生命

2023-11-11 14:43:24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上海市特殊学生教育评估中心主任、上海市第三听障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兼职导师、上海特殊教育专委会秘书长。

  曾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最美校长、上海市园丁奖等荣誉称号。2011年,由她领衔的《浦东新区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打破了建国以来国内基础教育首获此殊荣的先河。

  她带领着广大教工,坚持走“医教结合”道路,构建了“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全新特殊教育体系。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学校、全国“十一五”科研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35年倾情守护特教领域,她用人间大爱体恤特殊儿童悲喜,用专业智慧呵护特殊儿童生命成长,用开拓创新深耕特殊教育领域,用无私奉献诠释特教人的平凡梦想。

  在特殊儿童心中,她是可亲可敬的“周妈妈”;在家长和同事眼里,她是为工作不顾一切的“拼命三郎”;在特殊教育领域,她是勤于思考、勇于开创的“拓荒人”……

  她就是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美琴。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周美琴面对的是一群不完美的孩子,学校目前包括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儿童218名,同时,作为全国第一所招收脑瘫症状学生入学的学校,这里还有63名脑瘫儿童。

  周美琴走上特殊教育之路,起初源于她的家庭。“因为我有一个弟弟,幼儿园时被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我的父母从此走上了一条漫漫求医之路,为弟弟的康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特别当弟弟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被多所小学劝退,所以我从小就树立了这样的志向,这其中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周美琴在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师范学校。

  很多事情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就读师范的时候,周美琴遇见了黄浦区聋哑辅读学校的蒋校长,心中的期望与梦想就此被点燃了。“妈妈非常支持我,她说你一定要去帮助到这些孩子,要为这些孩子的家庭造福。

  母亲的支持,让周美琴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特殊教育行业,当时,她未曾料及所投身的这条追梦之路,前方有多少的荆棘与坎坷。这样一干就是35年,蓦然回首,曾经有过的辛酸和失落,都在她的爱与奉献中,凝结成了幸福与感动。

  “第一次踏进黄浦区聋哑辅读学校的大门,看到要么又聋又哑的孩子,要么就是神色呆板、生活自理困难,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那种震惊、无奈、失落至今仍历历在目。”周美琴回忆道,“特别是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行为难以自控,经常被其他家长投诉,这让我感到十分心疼。”

  周美琴不由想到自己弟弟的经历,因为被学校退学,整个家庭都落入了痛苦的深渊。“所以我就想我一定要救救他。”

  周美琴主动请缨,对这名自闭症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帮教,一有空就去到他的教室陪他说话,陪他聊天,给他讲故事。为了拉近和他的距离,有一次周美琴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讲故事,没想到冷不防被孩子重重地扇了一记耳光。

  周美琴立即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是,看着眼前茫然无措的孩子,她的理智告诉她,孩子不是故意的,而是他的疾病让他做出了失控的举动,所以她马上调整情绪,继续讲故事。

  就这样,周美琴成了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有一次,孩子哮喘病发作,在被送去医院的路上,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中,但他还在喃喃自语“我要周老师……”:“孩子一声声的呼唤,坚定了我在特教领域,特别是在守护这些特殊孩子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勇敢。”周美琴说。

  周美琴带着大爱,走在特殊教育的坎坷之路上,但是,她也非常清醒:“特殊教育不能和爱心划等号,而是更需要老师们专业的精神和技能。”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似乎有爱心就可以成为特教老师。如果说有爱心就可以帮助到每一个特殊孩子,那么爸爸妈妈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心肝宝贝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校和我们老师的手里。他看重的是什么?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技能,因为我们的专业技能能够让他的孩子慢慢发展,慢慢成长。”周美琴说道,“所以说爱心是基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专业能力,不仅是爱心,其实还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而言,教师的重要程度远远大于普通学校。“因为特殊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靠学校老师,所以对我们来说,学校的老师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学校从办学理念,到校训,以及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体系,都是从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周美琴说。

  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周美琴认为尤其重要的,因为课堂教学能力是一个老师所有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上海每四年有一个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奖活动,也被称为上海的教学界的‘奥运会’。”周美琴说道,“我们学校自建校以来,从2004年至今一共参加了5届,每一届都获得了一等奖,这在我们整个上海特殊教育界是唯一的。”

  在这些获奖的背后,是周美琴手把手亲自指导、磨课,但对于周美琴来说,“累并快乐着”是最好的写照,而这也正是周美琴对于特教教师四个专业化其第一个“专业”——“专业精神上的奉献”的诠释。

  “第二个是专业知识上的复合。”周美琴说,“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除了学科教育知识,同时必须学习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心理学及基础医学。”

  第三个“专业”是指专业技能上的综合。作为特教老师,各种各样的专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学校听障部的老师,不仅要会手语,还要能调试、修理用于集体语训的FM调频系统。”周美琴介绍道。

  最后一个“专业”是指智慧上的创造性。特殊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跟普通教育相比,很多领域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教师不断探究创新。例如浦东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教育,开创至今只有短短的20年的历史。“我们的课桌椅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很多脑瘫儿童使用的学习用具都是我们老师自己发明制作出来的。”周美琴说,“所以我们通过四个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培养四型专业化教师来引领我们的特殊教育不断前行。”

  对于周美琴来说,在35年的教育经历中,有过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的高光时刻。2011年, ,她所研究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第四届特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而这也是对她在特殊教育领域持续付出,开拓创新的肯定与褒奖。

  “听障和智障儿童的教育,总的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我们学校在20年前,开创了一个全国的先河,即招收脑瘫儿童入学进行集中教育。”周美琴回忆道,“对的,我们没有任何借鉴与模仿,完全是白手起家,靠自己来打拼。”

  周美琴还记得,学校第一届招了1个班6个脑瘫孩子。每天早晨,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当孩子学习文化基础课的时候,家长们都在门卫室等待孩子下课,因此下午他们还要把孩子送到市区的康复机构、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家长们的疲惫和坚持,深深地触动了周美琴。她渐渐了解到,对于脑瘫孩子的家长而言,孩子肢体功能的恢复是第一位的,康复训练的坚持就特别重要。

  就此,周美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觉得,对于脑瘫儿童,我们如果无法将康复和学习结合起来,我们就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要承担起这份特殊的教育。”

  于是,周美琴大胆提出康复与教育相整合的“医教结合”理念,引进康复师,改革课程,把康复纳入到课程中,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和作息时间相结合。此后还发展到将康复延伸到家庭等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康复效果。

  “10年磨一剑,关于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实证研究课题,一举捧回了我们新区第六届、上海市第十届、全国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都是一等奖。”周美琴说到这里,语气里满是欣慰,“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中,我们是上海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从教35年,常常有人问周美琴,特殊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对此,周美琴颇有感触。

  “首先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我们要培养我们的特殊孩子让他今后能够走上社会,自食其力。”周美琴说道,“像脑瘫孩子,如果不接受教育,他可能一辈子在家里的几间斗室整天仰望着苍白的天花板度过一生;听障的学生不接受教育,就不会说话,无法交流;智障的孩子更是可能连一个简单指令都听不懂。正是教育,实实在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改变了他们的世界。”

  脑瘫孩子能够独立走路,智障孩子找到了工作,不少听障孩子考入大学,这些都是周美琴最幸福的时刻,也让她觉得自己兑现了当特教老师的诺言。

  “如果从文明教育来说,我认为特殊教育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结合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城市,只有科技、文化、教育水平发达了,特殊孩子才真正公平地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周美琴说。

  第三个方面,对于周美琴而言,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切肤之感:“一个特殊孩子被拯救被教育并发展了,他这个个体肯定发生变化,而个体背后的家庭也一定有很大的变化,那么千万个家庭的变化会组成一股力量,这一定是一股推动社会文明、和谐不断前行的力量。”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校长, 曾荣获上海市五一巾帼奖、上 海市优秀校园长、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上海市园丁奖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管理),上海市特级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静安区政协委员,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

  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兼附属中山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上海市特级校长, 民盟黄浦区委主委,黄浦区人大常委,上海市教育学会九年一贯制 学校专委会主任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长宁区人大代表。荣获“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长宁工匠”等荣誉称号

  节目聚焦上海及全国优秀校长,面向未来教育,通过电视媒体与多媒体融合传播,关注上海及全国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中的正确舆论导向,先进思想引领及深入的文化浸润。

  记录一批优秀校长的校园管理、课程探索、文化塑造等实践活动,以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得为上海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为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