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30岁患癌去世却说很开心:愧疚式教育压垮了多少孩子

2023-11-09 05:40:02

  视频大意是博主有位朋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和别人眼中的幸福家庭。

  父母对他的要求极其严格,连吃饭筷子拿高拿低也要管。买衣服和鞋,不管他多喜欢的款式,父母只让他买黑白灰三个颜色,无时无刻都要控制他。

  最让他觉得窒息的是,他的父母把自己的生活所受的苦都压到了他身上。只要为了孩子做点什么芝麻大点的事,一定会说:

  “我天天那么辛苦,我为了谁?哎呀,这当父母太不容易了。俺到老了你可千万别不管俺们哈。”

  这些话就让他无时无刻背负着强烈的负罪感,更让他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欠着父母的,永远都只能当父母的牛马。

  30岁那年,他在体检中被查出了癌症。一般人患上癌症肯定是痛不欲生,可他呢,不仅不难过,反而觉得解脱。

  他终于可以休息了,终于可以活得不那么紧张了,终于可以有癌症这个理由不去做父母让他做的事情了。他只想趁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出去玩一玩、旅旅游,想学个小提琴,做一些他从来都不敢想却特别想做的事。

  或许,他的癌症和长期的情绪压抑有很大关系,要不是摊上这样一对可怕的父母,这孩子的人生该有多幸福啊。从小成绩优秀,一路读到博士,前途无量,未来可期。可就是因为父母的愧疚式教育,让他从小活在亏欠感和道德绑架中,结果人生终结在了最美好的时候。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父亲赤裸上身,嘴里叼着烟,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儿:

  “爸爸两天只睡了4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36度的高温,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和我一样。”

  身边的女孩摆弄着眼前的奥数资料,委屈地夹着眼泪。或许,爸爸的目的达到了,女儿看到了他的牺牲,但也在心里种下了愧疚的种子:爸爸的辛苦,都是我造成的。

  旁边的妈妈把视频拍下来后,配文发到了网上:“不善于表达的他很少说这么多话,他不怕吃苦,就怕孩子和他吃一样的苦。”

  这话乍一听没毛病,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孩子要努力读书,避免走父辈走过的路,吃父辈吃过的苦。可这真的能如父母所愿,给予孩子读书的动力吗?

  一是让孩子被迫共情父母,甚至认为父母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可惜,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愧疚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只看到它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一个穿着民工服,满脸污渍的爸爸对着镜头说:“儿子,爸不热。爸今天又挣200块钱了,你那花呗明天就能给你还了。”

  “你在家安心打游戏,天气热了记得开空调,一定要开到最低,口渴了就点杯奶茶,一定要点大杯,爸爸不差钱!明天我会继续努力挣钱!”

  米粒妈不明白,这位爸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目的是什么?是真的想表达爱孩子呢,还是让孩子觉得亏欠父母,然后不再打游戏,以后好好学习?

  妈妈回答道:“这不是吃一块少一块吗?好的都留给你们,我吃你们剩的就行了。”

  明明生活的苦难不是孩子造成的,非要往孩子头上扣;明明孩子不需要父母付出这么多,可父母非要牺牲自己,让孩子活在愧疚感里。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父母总喜欢使用愧疚式教育,总要让孩子觉得对不起自己?

  其实,愧疚式教育就是一种偷懒式教育,只要搬出这一套说辞,孩子就会在亏欠感的驱使下服从父母的安排:考“好”学校、找“好”工作,选择“好”伴侣,在“适合的年龄”生孩子……人生的每一步路,都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看似顺风顺水,实则形如傀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王晨认为,“愧疚式教育”本质是一种情感支配。父母通过利用跟孩子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服从自己。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曾分析过各种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

  让人意外的是,在所有的情感中,排位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而是羞愧和和内疚。在霍金斯博士看来,羞愧就犹如精神的自杀行为,会慢慢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让孩子变得怯懦、自卑,甚至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不仅如此,愧疚式教育还会让孩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她们会忽视、压抑自己的需求,满足父母的心意。

  最可怕的是,这种教育模式还是会“遗传”的。这些孩子前半生被父母用愧疚感绑架,等到结婚生孩子之后又用同样的方法绑架自己的孩子。于是这份痛苦,将会在不知不觉中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真爱里没有愧疚,只有轻松自在。不要刻意渲染父母的苦彩,不用情感绑架孩子的自我意志,更不要用亏欠感做砝码,强制孩子顺从自己。

  是啊,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来不会用自我牺牲来绑架孩子,而是会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孩子的未来,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就比如央视主持人董卿,在一开始当妈妈的时候也特别焦虑,担心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好好陪孩子。她也一度想过,自己是不是应该急流勇退,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先当好妈妈这个角色。

  就在董卿对人生的选择感到茫然的时候,她朋友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她。朋友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朋友的话让董卿豁然开朗。是啊,如果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挚爱的事业,那么不仅自己会后悔,而且以后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很可能会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牺牲流露出来,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

  与其为了孩子牺牲自己,不如做最好的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样,这样孩子也会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于是,董卿暂别了央视,前往华东师范大学读了古典文学硕士。几年后,她带着爆款综艺节目《朗读者》华丽归来。

  “我觉得我应该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于你,有爱有尊敬,他可以从你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品质。孩子不是我止步不前的理由,我想和他一起成长。”

  你看,聪明的父母从不觉得孩子就是阻碍自己发展的绊脚石,也从不会觉得孩子的成长必须要父母的牺牲来成全,他们会找到一种“双赢”的模式,带着孩子共同成长,从而遇到越来越好的彼此。

  请相信,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扭曲的牺牲,而是发自内心付出,而是低谷时的温暖,更是坚定的托举。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